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2020年高考考试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9 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日期:2024-08-02     来源:www.huijvwang.com    浏览:566    
文章简介:易错易混点19、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错因总结:对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征和影响区别不清。 释疑解惑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

易错易混点19、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错因总结:对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征和影响区别不清。

释疑解惑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

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①解放和进步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

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革新和实践探索 

特征 

①单一公有制

②行政方法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用途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②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用途 

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紧急束缚了生产力进步,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的接轨,人民生活质量获得很大提升 

对点突破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国内实行粮食计划提供规范,各地依据国家粮食计划提供的有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提供的对象与数目。这一规范的实行

A.有益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策略推行

C.缓解了灾害导致的粮食短缺         D.加快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分析】实行粮食计划提供规范,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联系,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常识可知,粮食计划提供规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进工业化建设发挥了要紧用途,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十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国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回收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国内农村经济的恢复和进步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分析】结合史实可知农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政权既已稳定,而1953年的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经济范围的变革,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计划体制的特点与“计划回收”“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C项正确;提供劳动力资源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3.(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怎么看。前者觉得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觉得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适当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的,排除B.中国觉得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是出目前社会主义规范打造之后,排除A和C,苏联觉得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农业集体化,故选D。

4.(2012·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提供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提供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得信息的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5.(2018·海南高考考试·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打造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按期提供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地区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商品产品化

【答案】C

【分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打造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达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地区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商品产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

6. .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致使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进了北京服务业进步

C.经济体制改革很大激起了北京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产品提供愈加多样

【答案】C

【分析】材料中仅仅涉及是1959年的百货零售网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完成是1956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1957年,与图表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我;依据材料中1994年,北京的百货零售网点急剧增多,主如果由于1992年深化改革开放,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的,故C项正确;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事实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涉的一种方法,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常见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一定国家干涉经济的进步模式       B.说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倡导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分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分析】结合题干信息“事实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涉的一种方法”“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常见趋势”与所学常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方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倡导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预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反映说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分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

8.(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现在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进步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导致其“茫然”的重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商品水平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答案】D

【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己关系不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角逐,一时非常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答案选D。A与史实不符,BC在材料中看不出来。

9.(2013·山东基能·29)1993年,作为国内人民日常必不可少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只意味着一个年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年代的到来。“新年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年代               B.人民公社化年代    

C.计划经济年代                     D.市场经济年代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经济进步模式的理解。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产品短缺的见证。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在全国率先取消所有票证,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需要粮本、粮票的日子。1992年十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商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1993 年,粮油达成打开提供,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故答案D符合题意。

10.(2012·全国课标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离职而以各种方法投身商海者超越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叫做“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一同进步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A

【分析】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要紧史实来剖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只是一种方法,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不符;D项容易错选,说法是不对的。

模拟突破

1.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愈加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事实上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缘由剖析正确的是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规范的打造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

答案C

2.新中国某一期《人民日报》社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国内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大家广泛的注意。社论中

A.“新的社会组织”是指三大改造中的农业互助合作社

B.这种新的组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新的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这种新的组织事实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分析依据材料“国内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可知,“新的社会组织”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下,紧急挫伤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致使社会经济出现困难,故D项正确。

答案D

3.建国后至1978年前,国内物价水平大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商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二十多年价格几乎没变。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讲解是

A.实行大力进步民生的经济政策

B.使用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法

C.有益于扩大消费搞活市场经济

D.市场上大米等产品粮提供充足

分析建国后至1978年前国内物价几乎未变,是由于实行国家计划定价,采取以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法,故B项正确。

答案B

4.《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平台先后成立。但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平台相继宣布关闭。导致证券市场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证券买卖不利于经济进步

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左”倾错误已紧急泛滥

分析证券买卖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方法。伴随国家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新中国受苏联“斯大林模式”影响,开始逐步强化对经济的计划控制,故选C项。

答案C

5.下图为国内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A.标志社会主义规范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分析据材料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规范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

答案A

6.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接近0%

A.资本主义工商业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新民主主义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D

【分析】从图表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在1956年已经接近0%,故A、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经济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与问题“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不符,故C项错误;从图表可知国营经济与合作经济所占比重最多,这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正确。

7.商业广告是营销的要紧方法。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进步,1953年后开始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重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商品的平均分配

C.社会主义规范的确立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D

【分析】自1953年起,新中国开始实行三大改造,打造了排斥市场调节用途的计划经济体制,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才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1953~1978年间,广告业在中国消失。本题应选D项。

8.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如此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打开提供”。这一政策

A.有益于增强经济活力  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

C.表明简政放权的开始 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用途

【答案】A

【分析】据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打开提供”可知,取消票证规范,实行议价,有益于增强经济活力,故A项正确;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只不过取消票证规范,不可以说明计划体制被取消,故B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置表明已经实行了简政放权,故C项错误;1984年还没打造起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国家计划在经济进步中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9.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忽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产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大家中央的功绩……这是我没预料到的,很多同志也没预料到,是忽然冒出如此一个成效。”对此解析正确的是

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进步的方向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料之外收成的主要意义是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答案】D

【分析】经济改革的方向不可能是由民间经济活动所决定,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引领而非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不难看出该意料之外收成是农村乡镇企业和产品经济的兴盛而非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升,故C项错误;“农村改革中……忽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产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非常明显民众的积极参与很大地推进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

10.“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用途和更好发挥政府有哪些用途,需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角逐、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这说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B.强调政府的主导用途

C.并未与计划经济割裂 D.符合新自由主义特点

【答案】A

【分析】材料中关于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定源于于《中共中央关于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范畴,因而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故A项正确;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发挥主导用途,政府起宏观调控用途,故B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并不是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与国内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明显不同,故D项错误。

11.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创建,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方位放开。这一经历本质上反映了

A.经济体制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

C.分配规范的变革 D.盐业自主权扩大

【答案】A

【分析】依据题目中的关键字“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食盐价格全方位放开”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常识,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触动所有制,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分配规范的变革,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常识,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表现,并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12.1997年至2001年,国内的股份制企业从7.2万家进步到30多万家,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270家。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飞速发展,说明国内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经济进步的增长速度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打造

【答案】B

【分析】依据所学常识可知所有制结构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没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997年至2001年,国内的股份制企业从7.2万家进步到30多万家”结合所学常识可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打造,故B项正确;股份制企业飞速发展是经营方法的转变,不代表经济进步的速度加快,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打造是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与股份制企业飞速发展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